南庄鄉康濟吊橋

民國42年(1953)12月興建,跨東河溪長約58公尺寛4公尺,轄內第一座鋼筋水泥橋,因繫交通經濟命脈,取名「康濟橋」。串聯南江橋接東河(苗21)、蓬萊(縣124)及南江地區重要道路,本鄉地形飽受與水之苦,以民國48年(1959)艾倫颱風俗稱八七水災,及民國52年(1963)葛樂禮颱風影響最鉅,造成康濟及南江橋相繼毀損,民國64年(1975)遷建南庄大橋取代通行。 民國69年本鄉實施第一次都計檢討,利用現有天然及人為環境為基礎,規劃以居住為主兼具行政商業機能之農村市鎮,迄90年起觀光事業興起,著墨重塑中山老街氛圍,98年12月興建康濟吊橋,總長154公尺、寛1.5公尺,工程造價新台幣2,700萬元整,兼具交通、排洪、造景及LED夜間照明之景觀吊橋,延伸中山及南江老街商圈旅遊動線,提昇觀光遊憩產值,建構永續經營之目標。

南庄鄉桂花巷

清道光六年,彰化閩粵分類械鬥,客族人少敗逃南庄,當時頭目黃斗乃,原名黃祈英,聽聞客族人深受委屈,憤率蕃夜襲竹南街至中港海口閩人,此後;福佬人遷怒客族對客莊報復攻擊,並藉機謊報黃祈英煽動土蕃謀叛,清廷獲報派兵鎮壓,通緝黃祈英。祈英藏身知己徐桂花位文化路上崁住處,但官兵不敢冒入蕃界緝捕,遂以殲滅中港肚客籍黃姓人士為由,迫其族人交出黃祈英,祈英為免族親受到株連,親往竹塹城投案,其妻樟夫人覺兆頭不祥,送別後攜子至百段崎,頭撞大樹殉節而死,徐姓知己聞訊獨自尾隨解官差到彰化刑場,趁夜淺入將祈英首級背回內山,徐氏恐事發牽連族人旋即上吊殉情,遺言與祈英首級合葬,後世流傳1身2首,真愛涕零故事緣由,後人感念徐桂花將文化路及上崁地區統稱桂花巷。

南庄鄉向天湖

向天湖賽夏原名叫「raremewan」。raremewan是一種植物,昔賽夏祖先開墾此處時發現遍布此種植物,時稱此地為raremewan(raromowan)。向天湖盆地底部,相傳幾百年前原是一處廣達十餘公頃的湖泊。後因大東河支流向源頭侵蝕,切穿湖岸湖水流失,留下土壤肥沃的湖底,移居此地的原住民,將其闢成耕地。向天湖盆地遍佈一畝畝為水田。當地漢人因而稱之為『仰天湖』(客語),國民政府遷台後改名為向天湖。 向天湖部落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之西北角加里山塊的北端,群山翠嶺圍繞的山間盆地,海拔738公尺,區內闢建賽夏文物館、祭場、湖畔咖啡館、停車場、公廁、環湖道路等,憑添原鄉迷人色彩,湖光倒影景色宜人。賽夏族「Pasu-taai」(巴斯達隘)祭典盛名已久,為國人所普遍熟知的族群祭儀。其祭典每兩年一小祭,每十年一大祭,是台灣極具特色的文化資產。

南庄鄉賽夏族民俗文物館

賽夏族(賽夏語:SaiSist),居住於海拔高度500公尺至1,500公尺間,是台灣原住民山區人口少數一族,人口約7千多人,分布新竹縣與苗栗縣的山區,計南、北兩大族群,南賽夏自稱(Sai-waro)又稱東河群位居苗栗縣南庄鄉,北賽夏自稱(Sai-kirapa)又稱大隘群位居新竹縣五峰鄉,傳統祭典以巴斯達隘(矮靈祭)聞名。民國91年苗栗縣政府為傳承賽夏族文化,爭取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挹注經費,在向天湖畔設置賽夏族文物館,占地面積含公共空間達8,900平方公尺,其中文物館占地約6,000平方公尺,為三層樓式建築,闢設有文物典藏室、主題展示區、多媒體視聽室、部落教室等,外觀採賽夏族傳統的竹瓦,竹牆包覆,館內展示竹編、苧麻編織等美輪美奐的工藝創作,每逢星期一公休,開放時間早上9時至下午5時,是兼具休閒與知性的文物館。

南庄鄉神仙谷

神仙谷位於距鹿場前二公里,由風美溪和比林溪交會之溪谷,是鹿場風光中最具特色的一個景點,神仙谷昔稱死亡谷,原為泰雅族山胞祖先的墳場,前苗栗縣長謝金汀於民國72年5月蒞臨參觀而改名為神仙谷。 神仙谷景觀相當開闊,間分為上下兩層,上層的岩床並不長,奔流溪水將岩床勾劃出許多凹溝,形成美麗的紋路,下層與上層落差約30公尺,由6、7層岩階組成,水流從上傾瀉而下,分成多道奔騰水瀑,並在瀑底形成2公尺的深潭,潭水沁涼清澈,由於神仙谷溪床陡斜,易生危險,因此,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建步道,供遊客舒適安全倘佯林間小徑,大口呼吸空氣中飽滿的芬多精,聽水聲淙淙拂山風徐徐,一睹神仙谷美麗、神秘的丰采,此外;泰雅族風味長150公尺的吊橋,連接對岸的石門步道,佇立橋上眺覽,上游是壯闊神砌的岩床,下游是碧綠深邃的峽谷,景觀迥異令人驚艷。

南庄鄉八卦力(嘎嘎毆岸文化部落)

八卦力賽夏族語稱「啦嘎散」,意指樟樹很多的地方,位於南庄鄉蓬萊村紅毛館南南西約1.8公里處,海拔650公尺,日治本地從大湳橋下的南河往南算起,共有八個山頭起伏,因此;日語「八個山」的發音HAKALIKI「哈嘎里基」,光復後諧音稱八卦力。 八卦力為賽夏族南群聚落,居民仰賴種植高冷蔬菜為主要作物,80年前部落族人組立「八卦力休閒農園」,昔國內第一個由政府輔導的民宿區,邇來在觀光發展帶動下,98年新命名嘎嘎毆岸文化部落出發,結合族人以賽夏文化為主題經營,設有部落餐廳、賽夏民宿、八卦力吊橋、DIY教室及山地原舞場,假日全天定時演出賽夏矮靈祭部份傳統舞曲,並提供旅遊咨詢、行程規劃及部落導覽等服務,冀望新思維讓訪客感受部落的用心、貼心及熱誠

南庄鄉蓬萊溪(護魚步道)

蓬萊溪舊稱南河溪,源自八卦力山北麓,聚集加里山東側水流而成,90年封溪護漁劃設北起永安吊橋,南至大湳溪與八卦力溪會流處全長2.4公里界址,91年榮獲內政部營建署第二屆魅力城鄉「優質自然生態景觀獎」,是國內闔家休憩旅遊景點。蓬萊溪河道蜿蜒景色宜人,得天獨厚天然棲息環境,保育成果﹕ 1.魚類4科9種 2.水生昆蟲10科11種 3.低棲生物6種 4.蜉游植物類9屬14種 5.蜉游動物類3種 6.附生藻類17屬23種 7.鳥類26科49種 8.哺乳類11科12種 9.爬蟲類6科14種 10.蛙類4科16種 11.蝶類7科22種,皆屬在地原生物種,園區全線沿岸修築木棧道,便利遊客舒適、安全欣賞水陸動植物生態,本鄉戮力生態保育先驅,庚續護魚河段保育使命,落實關懷生態環境,希冀完善維護管理機制,讓後代子孫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,期使生態教育題材永續傳承。

南庄鄉乃木崎

日明治30年(1897),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將軍,巡查大湖、苗栗附近蕃地至南庄視察,見永昌宮與街道高駁崁阻隔,往來甚為不便,且南庄公學校建校在即,命隨員將大屋坑張屋拆除石板移來鋪陳,便利居民、學童上下學通行之用。 取南庄公學校沿革史冊記載,乃木總督率先拋磚引玉捐出30圓,其後地方人士陸續募集經費,寄附金計本省人17名日本人31名共48名;總額274圓,鋪設石階並經歷多次整修而成。後人為感念乃木希典仁心,於是將石階取名為「乃木崎」,昔稱「乃木板」(NohiZaka),客語稱「乃木崎」(Saka),「崎」斜坡路之意,行走其間古意盎然,形塑本鄉樸實的老街風華。

南庄鄉水汴頭(洗衫坑)

清嘉慶25年(1820),黃祈英、張大滿、張細滿入南莊開田成業,築南龍圳灌溉水田,日大正13年(1924)11月,鄉民組立「南庄電器商會」,於水汴頭水車發電,設至南庄發電所,供南庄街路夜晚照明,日昭和15年(1940)5月併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,迨民國47年(1958)臺灣電力公司輸電工程完竣,才為臺灣電力公司接收,續運轉至50年4月停止,對本鄉產經發展助益匪淺。 水卞頭桂花巷尾入口處,居民利用灌溉水圳架著多塊石板,搭建而成洗滌場,供附近居民洗衣、洗菜,昔南庄市集的特殊街景,後人沿用描謂「洗衫坑」,每日清晨5、6點以及傍晚時分、仍有不少居民在此洗滌衣物,邊洗衣物邊聊天互通消息,也是南庄大街小巷的八卦中心,成為本鄉特有的傳統景緻。

南庄鄉勸化堂

勸化堂創建於1897年,廟貌堂皇,供奉玉皇大帝,因其為天庭掌管者,故有「天堂」之稱。 堂殿利用原有天然岩洞築成,廟身部分嵌入山洞,規模宏偉壯觀,遠眺整座廟宇,深藏樹蔭竹藪,蒼雲碧澗,意境清幽。 勸化堂為獅頭山廟產最豐富、歷史最優久的一座寺宇,飛簷畫棟、莊嚴肅穆,殿門石雕龍柱渾厚傳神,堂內細緻的浮雕、木雕、彩繪,皆屬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,奠基半山峭崖,四顧遠山如畫,翠嶺似錦,善信蒞此莫不心矌神怡,堪稱國內靈山勝景。

南庄鄉東河吊橋

東河昔稱大東河,海拔350公尺,數百年前原為大河床,光復後改以東河村謂稱。民國59年(1970)9月6日,芙安颱風肆虐東河國小校舍沖毀,民國61年遷建現址,當時為便捷學童往返向天湖部落,民國63年於國小旁興建東河吊橋,橋長166公尺,寬1米,昔中港溪流域最長的一座吊橋,串接中加拉灣步道通行。民國91年南庄劃獅頭山風景區,交通部觀光局設處經管,民國102年改建跨越東河溪觀景吊橋,造型磅礡橋長185公尺,佇立橋上盡收溪谷蜿蜒美景,遠眺壯麗雄偉的石壁峽谷,令人心曠神怡煙塵盡滌。

預約訂房 bookingLINE bookingphone